「要求被愛。要求别人愛自己是最大的傲慢。」
這句話簡直耐人尋味,的確奢求別人愛自己是一種很自負的行為,我們根本是覺得自己有何等魅力或者能力吸引別人愛自己,如此高傲地想。但這是人的天性,特別是小時候以這種心態驅使我們討好/向身邊的成年人撒嬌,以得到安全的保護。對於人們的長大理應是不再要求別人愛自己,不再要求被愛,因為已經是獨立的個體。「可是沒有了要求愛那麼就沒有下一代了。」我們會這樣說。本質上這種要求別人愛自己是出於高傲的心理,亦源於人性,本能上尋求伴侶。因此過份的要求反而是代表自己的傲慢比他人嚴重。只要在恰當的時候理解自己要求被愛的理由就好,不會可能在交往的時候不要求被愛,但不要在沒有對象的情況下要求被愛。這種傲慢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是很過份。少許自負是能引導自己做想做的事,正與會尋求愛情。只是,本質上越強烈的要求反映當時人越強烈的驕傲。
尼采並沒有深入講解這句句子的詳細描述,上面的話只是我從句子中理解的意思。我還是戴到頭盔,說我寫的這些內容都是忽發奇想。
歡迎來到我的零維空間
2019年4月26日星期五
淺談「要求被愛。要求别人愛自己是最大的傲慢。」
2019年4月22日星期一
2019年4月16日星期二
邏輯與信念
邏輯歸邏輯,信念歸信念。本應是這樣的,但沒有絕對的邏輯,只有絕對的信念。可以肯定而堅信地說自己的信念仍是至高無上和高傲地蔑視其他人的信念。但沒有可能絕對地提倡自己的邏輯是對的,是真理。這種行為比強迫他人相信自己的信念更為不合理。如果有意識自己是需要有邏輯的話就不應說自己的就是無誤。而有關邏輯和信念同時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不客觀的。信念本來就是主觀的事,完全跟著個人意志而生,形成一個獨有且明確的信念。反之邏輯是以較客觀為前題,應清楚明白邏輯為何物,為何無法成為真理之事物。
只有堅守信念同時以信念為邏輯的人,是最難辯駁的人。他們不會明白自己的信念是如此主觀,以至於把他的邏輯也帶到信念之下。還因為被信念所蒙蔽,不會接納其他論點,最終使這份概念強迫到別人身上。意志不堅定的人和小孩將會繼承這份信念,使整個社會體系都受到影響。但更聰明的人將會明白,信念扭曲成的邏輯必然是更有說服力,因此利用於操控人們。真正的邏輯應該是以經驗和旁人角度理解,雖然至今仍然沒有恰當的邏輯,但就因為這樣人們就會讓信念行頭,使邏輯變成信念的一部分,使這樣的一切都有合理的解釋。最終還是被整體地操控,一直誤解自己的想法,沒法子將信念和邏輯分離。
我只是偶爾地想到這樣的事,感受到邏輯與信念相互影響,卻要使邏輯的發展更好,就應該將他們分離,不讓信念歪曲自己的邏輯,貼近客觀的角度分析事件。
被永遠留在心裡的橫濱馬麗
我看了有關的報導,關於橫濱馬麗的過去,她是被社會遺棄,卻真正見證一段歷史的人。她的背景令人感動又很可惜,就一直在這個永遠找不到結果的夢活了這輩子。
由馬麗年輕時被騙當慰安婦,到只能以妓女為生。在後來以為找到歸宿,希望所愛的人來帶她走。她做了大半個人生的夢,留在橫濱等待愛人,可以如此長情。但不知道對方在韓戰時戰死了還是留鄉娶了老婆,這個夢看起來非常不值得。
日本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是很奇怪地會欺騙自己人當慰安婦,在終戰時也沒有給予她們扶持,她們只能流浪到街頭,或當回娼妓這行業。橫濱馬麗就是這群被遺忘的一群的代表者,經歷了痛苦後還是沒有任何報酬,過着辛苦的生活,遭受其他人唾棄。
看到這樣悲慘的她,但沒有放棄的她,使我如此感動。在偶爾之下發現有關於她的記錄片,於是找來看了。電影實在讓人想哭。看到一張又一張拍攝橫濱馬麗的照片,是失落、滄桑。很幸運地她也能遇到一些好人,最幸運遇到原次郎。他以視馬麗為母親愛著她,照顧她,好讓她有一些經濟支援。
或許大家都覺得橫濱馬麗都很傻,等一個幾乎不會回來的愛人。但以她的情況來說,這個夢讓她一直活下去。想必一個有學識而且美麗的女性,在戰爭中失去家人,又被國家這樣一騙,成為最沒有尊嚴的娼妓。這樣的痛苦真的不是誰都能接受?而不是選擇自殺?橫濱馬麗化厚厚的妝,就像戴上了一個臉具,掩蓋著內心。這個夢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使馬麗懷着信念在街頭掙扎求存;壞的方面是她的確是犧牲了人生。但她的事不可被遺忘,她的事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
如果人死後是上天國,會做到自己想到的事或者想見的人,我祈求她在天國會遇到那位她愛著的美軍,兩個人終能在一起。
謝謝你,橫濱馬麗,讓我們了解到這段傷痛的歷史,讓我們看到她可愛的臉,和那個不放棄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