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在想我學習哲學和哲學思考的初衷是什麼?早年幾歲的我因嚴重的不快樂情緒,開始反思活着是什麼。我從維基百科發現宗教的類近反面,是哲學。哲學敢於發問、思考和理解,它更像是為了思考而存在的工具,關於我們如何思考和怎樣分析。哲學為我解答了宗教的想法,就是宗教信仰本為一種信念,而非真理。這衝擊使童年的我有很大的作用,並終結了渴望宗教救贖的想法。
我第一個很愛的哲學家是尼采,虛無主義某程度上使少年叛逆的我有了更明確的生存態度,我甚至發現結束並不是一個結局。有點憤世嫉俗的我因為尼采的銳利想法,變得有了信心。但我在痛苦的抑鬱症掩蓋了生存的意慾時,我發覺虛無主義已經無法解釋了。我懷疑一切,我放棄事物的理論和條件後,十幾歲的我無法回答。我無限地懷疑,但我的知識和經驗暫時未能得出一些個人總論。於是為了生存下去,我也嘗試了更多的想法。
存在主義可能是我目前的年紀最能扶助我生存的理念。我們打破一切後,這代表一切都是無意義的,荒謬和虛無從中而生。如果一切都不再有意義了,我相信人們應該有能力重新定義。我們可能從心境上或行動上去定義它,而不因為發現世界是一種荒謬的存在,而停下腳步。存在本身就是錯漏八出,不知所謂和莫名其妙的事物。我思考,行動比絕望有用。接受苦難和痛苦的存在,人從中面對命運,並反思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要為存在主義給一個標準答案,我認為是沒有的。哲學的框架下,一切都能懷疑,我也不認為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如此痛苦,哲學往往為我提供想法去面對我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留言(^ω^)可是垃圾留言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