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我的零維空間

如果有一個空間,它應該是無性或中性的。
這裡幾乎是抑壓和痛苦的,偶爾是充滿正能量,但我覺得我只是想寫我想寫的東西。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關於書籍(隨筆)

我想淺談一下最近中文出版的書籍
由於接觸英文書不多,而且多半是作品集,1沒甚麼可以寫。
首先說整體,基本上中文書籍的文字有放大印刷的傾向,尤其是工具書。圖片變多了,印刷也精美了,但價格也隨社會的通貨膨脹而貴了。
其實一本書的價格值多少,也看看是個人的主見吧,我在此不多提。但內容刪減卻令人總是在懷疑自己,懷疑這本書的價值。
電子書普及確實讓人減少了「為閱讀而買書」,巿場上多半的人只為擁有一件事物的興奮、購物慾或是炫耀給人的慾望才購物書籍。因此書籍封面的設計和印刷下了許多工夫,各種精美的圖案、色彩和良好的紙質形造的手感。另外配上迷惑大眾的標題,仿效內容農場的文章。這樣看來就像雜誌的模式:吸引大眾拿起來翻已經贏了一半。
想想當年簡而精的書名和樸素的封面,根本是時代的轉變。
回到內容這個正題,書籍的文字數量刪減了不少。還流行起圖解、節錄形式的書籍,標題通常都是「超簡單xxxx」、「連xxx都懂的」、「圖解xxx」。結果現在想找一些有深入討論、研究的書反而少了。難道現在的人真的超過一百字就沒有興趣看嗎?當中最讓我感受到變化的是哲學書。至《超譯尼采》紅了一時,大家都把節錄了尼采的文章(應該說句子)看完又看,也導致哲學被當成心靈勵志類別。我其實感到哭笑不得,高興的是哲學能藉此讓大眾認識,可是哲學的理論並不是勵志書,錯誤理解哲學的人不是對哲學反感就是變得太執著於一套學說。
在此哲學書就開始又再度大量出版,綜合形式或是圖解...甚麼一次就懂全部哲學家,大人的甚麼甚麼,內容都是精簡和表面。
我很擔心學術書將會變成輕鬆小品,反而失去了它原先的本意。同樣的情況還發生過在心理學書和設計書,哲學和心理學書更成功被人搞混作勵志。在現在的書局,心理分類就像是人際交往和對生活的勵志,哲學分類就變成你快要逝世面對死亡的勵志。(一生一死的概念...
有時候真的挺心酸,不過這是社會轉型的影響,不得不學會接受。或許這種如同速食的新書,有它的作用,讓生活勞碌的人有一個短暫的休息。書,已經不是我們用來收集資料的工具,它的資訊量不足以滿足現時的社會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