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我是否一個固執的人。特別是從小我就被說我很固執,不會接受他人的意見。但我應該嘗試合理化這種行為為堅持信念,還是我確實是不聽他人意見的人?固執在好的一面可以往目標乘風破浪,不受妖言惑眾影響。但固執的壞在於,一個人他不聽他人的勸告。
我在童年時確實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原因在於我對原則有很強的信念和遵從。我經常對於宗教、生存方式、言行舉止抱有強烈的原則,這種原則有時掩蓋了我的眼中,導致我不再聽別人的意思。在我年紀長大,我發現這種盲從有時會害了自己。小學時也從書上看到,它說一個百戰百勝的成功人士,應該先聆聽他人的意見,作為反思或未來使用。我才明白,或者固執的地方應該用在合適的位置,而寬容聽取他人意見,對自己是非常有益的,這點後來幫助我逐步嘗試先聆聽。為了實踐改變固執的傾向,首先我鼓勵自己聽別人的話,因為我要聽敵方的意見,才能作出合理反擊。其後我告訴自己,聽了再說,這樣我才中立。最後,我喜歡聽別人說話,因為我可以理解不同的人各自的想法,這樣我會得到一個綜合的結論,也與我的意見作類比分析。或許太複雜和冗長了,這過程我認為不適合於此繼續解釋,但我只想說我確實因此學會了聆聽他人的意見,方便我活得更輕鬆。更多時候,改變自己是需要逐漸的,而非一下子使自己不再固執。
時間的飛逝,人們理所當然因成長而需要學習更多生存的方法。長輩的話並非毫無道理。或者無理取鬧的人也不是無他可用之處。我發現固執有時源於自份相信自己。雖然自卑的人也會表現出固執,但他們多是為了擁護自己的心靈,與我那種侵略性反對有些差異。但本質都是一樣,都會錯失良機和忽視忠言。為了減低固執造成的傷害,我也作出一些反思:「可能是我並不了解它。」我為何要擁護一些我並不理解或全面認識的主體?確實,比如一個人談論紙張什麼顏色,我沒理由堅持是白色,因為我並不了解紙被造出來時的初始狀態,也沒有了解紙是白色的原因。我應該試圖去研究這個觀點,而不是武斷指出紙一定是白色。在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我了解紙的原料影響紙的顏色,也發現紙的染色劑有許多,甚至發現白色紙在光線下也可能反射出其他顏色。因此我堅持說紙是白色,反而顯得我非常幼稚和無知。越是學得越多,我就發現我確實很無知,根本什麼都不了解和擅長,我沒必須在此問題中堅持己見了。
堅持己見不是壞事,但非理性的固執有時害人害己。我在失手無數次後,開始習得如何使自己寬容。由於我的孤獨,獨立使我有原則和信念,只是加上邏輯、知識、道德考量和大眾的意見,我便不再困於固執的監牢。盡管我目前還會偶爾對於原則和邏輯性表現得非常固執,但我在爭論時,也會告訴自己快點冷靜下來。人們的話好也好,壞也好,有用或無用都是有價值的。如果邏輯和分析後被確定為有用,我不介意自打嘴巴。固執不等於有面子,有面子不代表行動實際。